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又名土豆、山药蛋、地蛋、洋芋等。马铃薯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现已成为世界主要作物之一,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种植,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位居第四位,兼具粮食、蔬菜、饲料和轻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因此,贮藏保鲜马铃薯意义重大,种植户和经营户可在其中有利可图,效益可观。
马铃薯的鲜薯块茎体积大,含水量高,运输和长期贮藏有一定的困难。保存不当时,容易发芽、肉质皱缩、腐烂,受阳光照射变绿,食后出现中毒现象等。
如何贮藏才能保持马铃薯营养价值新鲜如初呢?下面从马铃薯贮藏特性、采收前后处理、贮藏条件和贮藏方法等方面介绍贮藏技术。
一、贮藏特性
1、休眠性与贮藏。马铃薯的块茎收获以后,放到适宜发芽的环境中而长时间不能发芽,具有生理性自然休眠特性,休眠期过后,如果温度适宜,块茎即迅速发芽。如能保持一定的低温,并加强通风,可使块茎处于被迫休眠状态,延后萌芽。一般休眠期为2~4个月,休眠期的长短主要受温度、品种等因素影响很大,在26℃左右的条件下,因品种的不同,休眠期从1个月左右至3个月以上不等。在温度为0-4℃条件下,块茎可长期保持休眠。晚熟品种休眠期短,早熟品种休眠期长。成熟度不同对休眠期长短也有影响,尚未成熟的马铃薯块茎的休眠期比成熟期长。休眠期的长短关系到块茎的贮藏性,应利用这一特性选择适宜品种和贮藏温湿度,延长休眠期,提高贮藏保鲜效果。
2、温度对贮藏性影响。马铃薯富含淀粉和糖,在贮藏中能相互转化。温度变化对转化影响很大,当温度降至0℃时,淀粉很快分解为糖,使呼吸作用增强,食用品质变坏,加工品褐变,品质和耐贮性下降;若贮温高于5℃时,易发生腐烂霉变;温度高于30℃和低于0℃都不利于贮藏,因为容易发生薯心变黑等生理病害。
3、光照对贮藏性影响。马铃薯块茎中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叫茄碱苷,当马铃薯发芽或薯皮受到日光、散射光或人工光线照射变绿时,茄碱苷含量急剧增加,主要集中分布在薯块的芽眼、薯皮或靠近薯皮的肉质部分,如吃了这样的马铃薯很容易出现中毒现象,对人畜有毒害作用。因此,贮藏马铃薯时应采取避光措施。
二、贮藏的适宜环境条件
1、温度。贮藏目的和储藏时间决定了薯块的最佳储藏温度。马铃薯鲜食块茎贮藏适宜温度为3~5℃,温度过低又会促使淀粉向糖的转化,食用品质下降,温度过高容易诱发萌芽。对大多数马铃薯品种来说,种薯储藏温度在3~4℃之间,而5~6℃是休眠期长并生长缓慢的品种的理想储藏温度。但是,用作加工制造薯片或油炸薯条的马铃薯,应按加工方要求选择贮藏温度。适宜的贮藏温度一般油炸加工原料薯为6℃,薯条加工原料薯为6~8℃,薯片加工原料薯为7~9℃。贮藏温度较高时,出库时间也应更早些。
2、湿度。马铃薯鲜食块茎贮藏场所的相对湿度应为80%~8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贮藏。而用作煎薯片或油炸薯条的马铃薯贮藏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5%~90%,湿度过高易发芽、腐烂,过低薯块失水皱缩。
适当的通风和气体循环可调节库内的温湿度,也可减轻病害。
3、空气。马铃薯在贮藏期间仍在不断进行生理活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热量和水分。如果不通风换气,贮藏环境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温湿度增高,会影响薯块的生理活动,引起块茎黑腐病发生,同时还会使病菌萌发、侵染加快,导致薯块发病腐烂。
4、光照。光照能促使马铃薯发芽,增加薯块内茄碱苷含量,当茄碱苷含量超过0.02%时,对人畜都有毒害作用。因此,马铃薯贮藏期间应避开光照,防止发芽和变绿产生茄碱苷有毒物质。
三、采收前后处理
1、采收处理。马铃薯的生长后期不能过多灌水,增施磷钾肥能提高其贮藏性和抗病性。晚疫病是引起马铃薯贮藏期间腐烂的重要病害,田间发现病株应拔除。2、品种选择。选择休眠期长的马铃薯品种能延长贮藏时间,晚熟品种、寒冷地区栽培的品种或秋作的马铃薯休眠期长,有利于贮藏。
3、采收时间。贮藏用马铃薯应尽可能适时收获,延长休眠期。我国北方春种的马铃薯,多在7月份雨季来临之前收获;夏秋播种的多在9月中旬收获。当马铃薯地上部分的茎叶变黄、倒伏和枯萎时,就可以采收了。收获时应选择晴天进行,将薯块就地晾晒半天左右,散发部分水分,使薯皮干燥、老化,同时降低体内“田间热”,以便降低贮藏过程中的发病率。
4、愈伤处理。马铃薯收获时,薯皮极易产生机械伤口,在贮藏过程中病菌通过伤口侵染薯块引起腐烂,伤口也可引起薯块失水皱缩失重。愈伤处理的目的是使薯皮进一步老化,伤口愈合,这样可以延长贮藏期限,减少腐烂。收获后,将薯块放在阴凉通风的室内、窖内或阴棚下堆放预贮,一般薯堆不高于0.5米,先在18~22℃存放2天,以后于8~10℃保持10~12天即可。在温度约20℃、相对湿度85%~95%时,伤口愈合速度最快。愈伤处理期间要注意通风、避光。
四、贮藏方法
大量贮藏马铃薯时,应做到不同品种分开贮藏,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分开贮藏,薯块大小不同分开贮藏,种薯与食用薯分开贮藏,防止品种混杂和病害传播。
1.沟藏。春播早熟的马铃薯7月中旬收获后,先置于阴棚或空屋里预贮,直到10月份下沟贮藏。贮藏沟一般深1~1.2米,宽1~1.5米,长度根据贮藏量确定。薯块堆厚度40~50厘米,寒冷地区可达70~80厘米,堆顶至距地面20厘米处,上面覆土保温,覆土总厚度0.8~1.2米左右,要随气温下降分次覆盖。沟内堆薯不能过高,否则沟底及中部温度易偏高,薯受热会引起腐烂。
2、窖藏。冬季寒冷地区多采用井窖或窑窖贮藏,每窖可贮3000~3500公斤。9月下旬收获预贮后,随着气温下降,将马铃薯块茎入窖,一直要贮藏到第二年4、5月才出窖;食用薯贮藏时间可更长。贮藏前期因为窖内不易降温,因此窖内马铃薯不能装得太满,注意窖口的启闭,通过窖口通风来调节窖内温度;贮藏中期既要注意严冬防寒保温,还要控制暖春窖温上升,不使薯块发芽。只要管理得当,薯块贮藏效果很好。使用棚窖贮藏时应注意窖顶覆盖层随着气温下降逐渐增厚,窖身加深,以免受冻害。窖藏马铃薯易在薯堆表面“出汗”,为此,可在严寒季节在薯堆表面铺入草帘,转移出汗层,防止萌芽与腐烂。
3、井窖贮藏。井窖应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土质坚实、排水良好、管理方便的地方挖窖。先挖一直径0.8米左右、深3~4米的窖筒,然后在筒壁下部两侧横向挖窑洞,高1.5~2米、宽约1~1.2米,长3~5米,窖洞底部应衬垫通气层,距离地面高10~20厘米,便于通气调节温度。窖筒的深浅和窑洞的大小应根据气候条件和贮藏量的多少而定。一般来讲,窖筒越深窖温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越小,温湿度也越容易控制。窖洞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贮藏量的多少和薯块堆放的厚度,堆放厚度不宜过厚,最厚不能超过窑洞容量的一半。贮藏期间应注意检查管理,入窖初期窖温较高相对湿度大,薯块带有的“田间热”也散发出来,因此,可将窖口和通气孔全部打开。当窖温降低到1℃左右时,可在白天中午通风换气,调节窖内温度,严寒季节要密封窖口和通气孔,防止薯块受冻。当开春气温回升后,逐渐打开窖口和通气孔,调节温湿度。
4、窑洞窖贮藏。选择山坡或土丘土质坚实的地方挖窖,挖成高2~2.5米、宽1~1.5米、长6米左右窑洞贮藏薯块,根据薯块贮藏量,也可在窑洞两侧再挖窖洞贮藏薯块。窑洞和窖洞顶部呈半圆形,底部垫上通气层,距离地面10~20厘米。窑洞窖因为是建在山坡或土丘上,洞顶很难建造通气孔,只能通过洞口通风换气,通风透气性差,贮藏量不能超过洞容量的2/3。同时,冬季严寒时节要堵塞洞口并加盖草帘,防止冷空气侵入,遭受冻害。
5、通风库贮藏。马铃薯收获后短期贮藏即出售的,可采取通风库贮藏,首先将通风库和用具消毒,将10g/m³硫黄与锯末混合后点燃,使其产生二氧化硫,密封2天后打开通风,再将马铃薯堆放于库中,堆高不超过2米,堆内要设置通风筒。也可将薯块装袋后码垛贮放,码垛高度可距库顶30~50厘米,提高贮存量。薯堆或垛的周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便于通风散热和检查管理。
6、冷藏。马铃薯进库之前,应严格挑选并进行愈伤处理,然后装筐或装袋码垛贮藏于库中;出了休眠期的薯块也可转入冷库中贮藏,能较好地控制发芽和失水,在冷库中可以进行堆藏或装箱码垛贮藏。将温度控制在3~5℃,相对湿度85%~90%。贮藏中应定期检查,发现薯块变质及时剔除,防止相互之间交叉感染而发生大批腐烂现象。
7、其它方式贮藏。如采用r射线辐照马铃薯,或喷洒抑芽剂抑芽,效果也很好,贮藏时间也很长,但这些方法需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