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民间,又常被叫做苞谷、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分布在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家。与传统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贫瘠性、耐寒性与很好的环境适应性。如今,玉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种植总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量达到6.5万吨,2018年8月,国家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将玉米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因此,农民种好玉米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玉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B6、叶酸、锌、钾等营养元素,被大家誉为“金色蔬菜”。除了上述常见的营养素,玉米还含有重要的无机盐离子镁离子,镁可以抑制癌细胞蔓延扩散,又能加强肠壁蠕动,增加胆汁分泌,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经常吃玉米可以补充体内维生素A,有助于视力健康。由此可见,玉米对人们的健康意义重大。
玉米的环境适应性很强,栽培方式相对粗放,在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分布。虽然玉米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在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再加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玉米多种病虫害发生情况逐渐严重,玉米病虫害防治形式严峻,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整个生长期,危害玉米的病虫害有很多,但最近几年,在华北的玉米主产区,很多农民朋友都会遇到的病害就是玉米茎腐病。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种植生产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多源病害,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根系与茎基,造成叶片萎蔫变黄、植株死亡,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收成。最近3年的数据显示,该病害在黄淮海种植产区有逐渐加重的表现,山东临沂部分地区因此病害导致玉米直接减产30%-35%,病害集中爆发的玉米地块甚至绝产。因此,对于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必须引起重视。今天,农学博士就带大家详细了解玉米茎腐病,并系统化、综合化地介绍相应的防治措施,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玉米茎腐病
一、病原及侵染特性
玉米茎腐病主要分为两类,即真菌性茎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下面具体介绍引起病害的相关病原以及各自的侵染特性。
(1)真菌性茎腐病
玉米的真菌性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的一类病害,主要致病病原为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这些病菌可以通过土壤进行传播,病原菌依附于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于第二年,从植株伤口处侵入玉米苗,使玉米苗受到病菌侵害,引起植株发病。此外,造成玉米苗发生茎腐病的原因还有土壤板结、肥力不足、除草剂残留等;而在玉米的成熟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的天气,也容易发生真菌性茎腐病,最终造成叶片萎蔫死亡,影响产量。
(2)细菌性茎腐病
玉米的细菌性茎腐病也是一种多循环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往往发病极其严重。病原菌通常附着在土壤中的病残叶体上越冬,待到第二年春天,病菌就会通过气流和风雨传播并侵入到有伤口的玉米叶片组织中。细菌性茎腐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病,通常情况下,当气温在30-34度,湿度处于70%以上,就会开始发病,如果短时湿度达到80%以上,发病的概率将会翻一番。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当玉植株遭受到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也会给细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二、病征表现
(1)真菌性茎腐病
玉米真菌性茎腐病最先侵害的是玉米根部和茎基部,病原真菌会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至整个根系都变得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均变为空心,失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致使根部和茎基部开始腐烂,最终造成玉米枯死或倒伏。在玉米乳熟后期到蜡熟期的这一阶段,最容易引发真菌性茎腐病,引起叶片无光泽、灰暗、叶片枯死等症状,从始发青枯病叶到全株性的枯萎,一般仅仅需要5-7天的时间,发病快的植株仅仅需要1天,长的病枝可持续15天以上。
(2)细菌性茎腐病
玉米发生细菌性茎腐病时,病原菌首先会使叶梢出现不规则水渍状腐烂,随后生长点组织开始软化、坏死以及腐烂,并散发出臭味。叶鞘边缘会呈现浅红褐色,并在病部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发病的玉米植株易折断和拔出,不能抽穗和结实,影响最后的产量。
三、发病规律
(1)玉米灌浆至成熟期时,如果遇到降雨量大、高温高湿的天气,植株发病较为严重,雨水少、空气湿度小的年份,发病就会较轻。例如,在2018年,在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的时候,山东省沂源县遭遇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的天气,玉米茎腐病发生极为严重,很多地块颗粒无收。
(2)品种抗病性差,发病普遍较严重,而品种抗性好,发病较轻或根本不发病。
(3)在种植过程中,氮肥施用过多、前期长势旺盛的玉米种植地发病较重;施肥总量过少, 植株生育后期养分严重不足、引起植株早衰,造成抵抗力下降,整个地块的病情较重;而氮、磷、钾肥配比合理地块,玉米植株长势较为健壮,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4)玉米的种植密度过大情况下,大田间通风透气性不良,也会加重茎腐病的病情;而适当稀植的玉米地块,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发病通常较轻。
(5)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垄作栽培或排水良好的地块发病较轻。
(6)暗棕壤与白浆土地的地块发病较重,而灰棕壤和冲积土的地块发病较轻。
(7)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则发病较重。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思路
在深入了解玉米茎腐病之后,我们明确了玉米茎腐病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都有可能侵染致病,茎腐病的真菌、细菌病原存在范围较广,且生存能力极强,简单的单一用药防治效果不佳,种植玉米的地块茎腐病发生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此外,市场缺乏高抗品种,也没有特效农药防治。从发病规律,我们可以看出,过于粗放的种植管理是导致玉米茎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农学博士认为,想要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必须化学防控、农艺防控、生物防控等各项措施综合运用。玉米茎腐病是个逐年加重的慢性病害,我们应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逐渐限制其发病程度。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科学选种是基础
(1)优选良种
因为市面上不存在针对玉米茎腐病的优良抗病品种,所以,筛选良种是防治病害的第一步。在种植前,我们应该选择颗粒饱满、无明显伤痕、种皮色正、无病斑的健壮种子作为良种。如果是自留种,最好是选择生茬地且留种种植不超过3年的地块上的植株健壮、无病虫害侵染植株上的种子作为自留种。除此之外,千万不能在玉米茎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留种,被选择留种的玉米粒要及时晾晒并做到妥善储存保管。在播种之前,需要进行翻晒,以增强种子发芽势,从多角度避免种子携带根腐病病原菌,预防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2)种子处理
如果是购买商品种子,一般不需要再次处理,若是自留种,我们就需要在定植播种前,进行适当的药剂处理。如果选择的种植地虫害情况严重,在播前可以用草木灰掺沙土进行拌种后播种,避免地下害虫造成影响。
二、精耕细作是关键
(1)合理轮作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无论是真菌还是细菌,都要由土壤带菌传播。连作玉米种植地,病原菌累积量大,发病较为严重,所以必须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轮作。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为:玉米与大豆的轮作模式,预防玉米茎腐病的效果很不错。
(2)配方施肥
在种植玉米时,我们尽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有效控制氮肥的肥用量、增加磷钾肥,使氮、磷、钾肥的配比趋于合理,以提高植株抗逆性,避免发生茎腐病。
(3)合理密植
在前面说过,田间郁闭、通风性不良,可以加重病情。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密植,改善种植地的小气候,创造利于玉米健壮生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技术人员的经验,常见玉米品种最佳种植株距为30-35厘米,切不可密植。
(4)拔除病株、集中销毁
在大田种植时,如果发现病株,需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种植地,通过焚烧或高温沤肥的方式销毁秸秆,以有效减少田间病原菌初始数量,控制侵染源,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5)培育壮苗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都是寄生性的,对生长势较弱的植株浸染危害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垄作栽培技术、雨后及时排水、对弱苗增强管理以及及时中耕松土等措施培育玉米壮苗,也可以防止和减少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概率。
(6)秋天深翻耕地
在秋天玉米收获后,我们需要耕翻土壤,要彻底翻埋病株残体和表层病原菌,以减少初浸染源数量。农学博士推荐的耕翻深度在25-30厘米。
三、及时用药是保障
(1)药剂拌种
针对玉米茎腐病,农药拌种是一种很不错的防治方法,可以消灭种子表面和内部携带的病原物,保护种苗不受土壤中病原菌危害,减轻病害的发生。药剂拌种属于预防性用药,可以减少玉米茎腐病发生的概率。
(2)药剂喷雾
对于玉米茎腐病,我们需要在喇叭口期进行有效叶面肥防治,通常情况下,叶面肥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细菌克。在玉米茎腐病发病初期时,我们可以选用叶面喷雾,每周防治1次,连续用药2-3次,如果病情得不到缓解,可以适当增加用药次数。
以上就是总结的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特性、病症表现、发病规律以及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希望对种植玉米的农民朋友有所帮助。其实,对于防治玉米茎腐病这类土传病害来说,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预防,铲除初侵染病原,如果我们注意生产过程中的精细管理,做到未雨绸缪,此类病害能够得到很好的遏制。因此,如果要提高经济效益,农民朋友必须从精细栽培着手,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收入。最后,祝愿从事玉米种植的农民朋友们年年有个好收成!